新华社痛批滴滴涨价 但整个网约车行业谁能管管?
2017年无疑是属于共享单车的一年,以摩拜、ofo为主的共享品牌轮流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眼球的同时更是制造了一波接一波的话题。而如果你关心近几年的资讯内容,就会发现如今共享单车产业的红火与前几年网约车市场如出一辙。只不过如今看来,后者在经过了多年的运营之后,似乎仍充满了变数。
滴滴“任性”涨价,新华社发文“痛批”
就在昨天,新华社以一篇“
滴滴加价不可任性 网约车管理尚需完善
”的文章,对如今网约车行业的肆意加价进行了批判,并且将矛头直指如今该行业的领头羊——滴滴打车。
根据文章介绍,目前商务部下属反垄断局已经多次约谈过滴滴方面,并根据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条例对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一事展开调查。并且从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这两方面来看,人们期待这一调查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滴滴一下,马上加价”,不得不说这句俏皮话已经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的真实写照,早晚班高峰、刮风下雨天,这些情况之下如果不加价个50%左右根本无车可用,而在一些目测风和日丽,道路状况良好的时候,也被约车平台随意定位为用车高峰。这些问题成为了用户最为不满的地方。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在有关网约车的消费者投诉当中,价格问题依然“发挥出色”,牢牢占据着榜首的位置。
而对于“任性涨价”这一投诉,滴滴则给出了“人多车少、供不应求”的理由,并表示车费的多少是根据市场需求计算得来的,并没有任何乱涨价乱收费现象。
两个事件值得特别关注
一面是新华社对于其“垄断”的指责,一面是滴滴给出的“人多车少”的解释。你一言我一语貌似都有道理,但其中两个事件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
首先就是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这一场行业内的并购直接让原本还处于激烈竞争当中的网约车行业顿时失去了悬念,而经此一役,滴滴也正式成为了国内网约车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无论是市场份额、用户数量、布局城市都占尽了优势。当然行业地位上的变化也产生的话语权的变化,并且这也让其在相关策略的制定上可以更加自由。
而另一个事件则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知道在这一办法公布后,不少地方在落地实施的具体细则当中对于网约车的车型、司机的户籍等方面进行了限制,这其实就是在实际的层面上限制了网约车市场的规模,将车型、证件 等这些原本不属于考察范围内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合格的网约车数量减少。而企业一旦无法通过规模上的扩张来专区更多利润的话,剩下的就只能转而从消费者身上谋取更多利益了。
网约车行业离真正规范还有多远?
网约车实际上从概念的提出,到正式落地,其本身就有着不同于其他出行手段的市场价值与社会意义。一方面,它是互联网整合、移动端发展的积极体现,它将移动网络与人们出行紧密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而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解决用户外出打车难、打车贵等问题的责任。而现如今的情况是,政策未能很好落实,同时相关企业也打着市场的旗号,私自加价,让网约车甚至在某些地区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出租车。不得不说这正是行业乱象的集中体现。
当然,除了企业的利益与使用者的利益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是我们此前所没有关注过的,那就是网约车司机,而这些人的利益,其实也是整个行业都应该重视的,或许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关系到了整个行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很遗憾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整个网约车行业还是各种APP的使用者,我们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是太好,各大平台在纷纷祭出价格战的同时,也在加大着抽成的力度,而部分用户在时间观念、契约精神等方面的淡薄也令不少的网约车司机苦不堪言。因此如果从整体来看这一行业的话,消费者、厂商、司机等的利益都需要维护,只不过道理谁都懂,但行业的不健全让这一切都只能成为空谈。
写在最后:
涉嫌垄断、任性加价、夸张的人车比例,其实这些都从侧面上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如今的网约车整体产业依然没有达到一种相对健康、稳定的状态,而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不合理事件。不过话说回来,想要扭转又谈何容易呢?2017年,网约车行业的乱象谁来管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