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得越多越好?盘点三大常见育儿误区
随着80后生育潮与二胎潮的到来,这几年的妇产科医院里挤的可是满满当当,有公公婆婆通宵守候的,有岳父岳母亲自坐镇的,更多的则是全家出动,虽然人多力量大,但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做“人多嘴杂”,大家都是生育过宝宝,并且成功养大的合格爸妈,各种育儿小技巧可谓是花样繁多,不同省份的讲究那就是更多了,如果你是宝宝妈,你听谁的?
在这里,39健康网的小编就特意整理了平时几个最常见的老一辈人的育儿误区,供大家参考,并在日常生活中小心提防,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你也中枪了?
吃得多,长得胖就好?
老一辈人大多认为,宝宝吃得越多越好,长得越胖越好,这绝对是一种误解。宝宝吃的太多,小小的心脏就必须增加更多负荷以供养多余的脂肪,肝和肾也要处理过量摄入的营养,而导致超负荷运动,而且这种变化在宝宝小的时候是无法看出来的,一旦造成营养过剩,对宝宝的危害绝对不是单纯的肥胖这么简单。
宝宝身高、体重生长过快,并不是健康的标志,而且将增加长大后出现肥胖的概率。有相关研究显示,在出生时体重超标或出生后3个月内过度喂养的宝宝,长大后肥胖的概率远远超过普通婴儿。其实,肥胖和生长迟缓都属于营养不良,如果发现孩子生长速度过快,身高、体重超标,应该考虑孩子是否存在摄入蛋白质过多,进食过多、活动量少等问题,如生长缓慢,则应该考虑孩子是否进食不足、吸收消化不良等。
实际上宝宝吃奶是有一个定量标准的,出生时体重为3~3.5千克的宝宝,在1~3个月期间,每天吃600~800毫升的配方奶为宜。每次80~120毫升,如果超过150毫升,则要考虑是否应该给孩子减量,以免加重肾和肝的负担。如果宝宝适应了过量饮食,胃口就会变大,所以出现过量饮食的宝宝,在减少喂奶量时,可以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这样就能使其胃口恢复到正常状态。就体重而言,也不是老人们说的越重越好,1到3个月的宝宝每周体重增长在150~200克,平均每天增重25~30克就可以了。
出牙越早就越好?
在老人们的眼中,出牙越早的孩子身体一定越健康。但殊不知,每个孩子长牙的过程并没有可比性。
长牙并不是所谓的越早越好,有的孩子4个月就已经出牙了,有的孩子可能到9个月也还没出牙,造成这其中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有种族、性别等遗传因素,还有气温、营养、疾病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营养好的宝宝,身高和体重高比营养差、身高和体重低的儿童出牙早,而且寒冷地区的婴儿比温热地区的婴儿出牙迟。
所以家长们要明白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在评价孩子出牙情况的时候,家长们要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包括了解牙齿萌出、囟门缩小情况,以及大运动发育、小运动发育、进食量和喂养行为、语言等众多发育状况,还有身长、体重、头围等变化。
枕秃一定是缺钙征兆?
枕秃是小婴儿的枕部,脑袋跟枕头接触的地方,出现头发稀少或者没有头发的现象,很多婴儿在2个月以后出现枕秃,而且随着月龄越大越严重。大部分长辈都认为这是因为缺钙所致。
事实上枕秃与缺钙几乎无关,究其原因是由于宝宝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脑袋跟枕头接触的比较多。同时,小宝宝还不能用手抓,又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宝宝就会通过左右摇头,来摩擦自己后脑勺。在经常摩擦之后,宝宝的枕部头发就容易被磨掉而发生枕秃。此外,如果给孩子睡觉的枕头太硬,也会引起枕秃现象。
一般孩子1岁之后,能够坐、站立、行走时,头部受到摩擦的机会就减少了,头发就会重新长出来,到孩子2-3岁之后枕秃就慢慢消失了。研究发现,在出生之后习惯趴着睡觉的宝宝很少枕秃,所以不能把枕秃直接和缺钙联系在一起。
此外,家长们还习惯把孩子出汗多、夜间哭闹、出牙晚等现象与缺钙挂钩,其实,不论母乳、奶粉喂养,或者给孩子添加的营养米粉以及其他辅食中都含有钙质,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孩子每天摄入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一般孩子是不会缺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