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对女性最深的恶意,就是“为母则刚”
作者|三木水
责编|五花鹿
01
最近,因为我的几个来访者都集中触碰到了"母子关系"的议题,我连续写了好几篇这个话题的文章。
今天,我想再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不久前,我的一位来访者跟我讲了她的困扰:
幼儿园的女儿再一次完全不受控地、歇斯底里地爆发脾气,这让她非常挫败。
因为,无论是她,还是周围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有问题,说明她做妈妈,做得失败。
于是,挫败之后,她情绪非常激动地跟我控诉道:你们心理学的这一套理论是不公平的,你们总提“原生家庭”,难道孩子有问题,就都是妈妈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我的另一位来访,她也是一位妈妈。
她的女儿本来成绩很好,顺利考入市重点。但是,升入高中后半年内,成绩就从班上的前十名下滑到了全班的后三名。
并且,孩子还开始厌学。疫情期间,在家学习了几个月,等疫情结束后,孩子干脆拒绝去学校。
这让她心急如焚,因此来到我这里寻求支持。
但奇怪的是:她找到我,却几乎不提让她日夜忧心的女儿。
就这样,我们的咨询进行了20多次。
在这20次里,她几乎跟我谈遍了所有的家庭成员,以及同事。甚至都谈到了同事口红的色号,以及,老公妹妹家那个刚刚上小学的儿子。
就是不谈她的女儿。
直到有一天,她好像把能用来做防御的话题全部都讲完了,然后直勾勾地、尴尬地看着我。
她告诉我,她看到我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
我知道,是时候了。
这是咨询很关键的时期,来访者即将触碰到她最想谈、却最难谈的话题。
即便讨论这个话题对她有难度,但是,能够讨论这个话题却是她最重要的诉求。
于是,我主动问她,你好像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人。
她更加紧张了:头扭向一边,不直接看我,表情非常严肃,我能看到她手在微微抖动,胸口明显的起伏似乎是她在通过深呼吸让自己镇静下来。
沉默了近两分钟,她将目光再次看向我。
“刚刚发生了什么?”我问她。
她告诉我,在刚刚一刻,她似乎感觉到自己有类似惊恐发作的感受。
她哭了。
她告诉我,她非常不想谈孩子的话题。
因为,每当她跟别人谈到这个话题,几乎得到了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在内的所有人,众口一致的指责: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你这个做妈的有问题。
以至于,她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
她担心我会批评她,像所有人一样。
但是,她内心的委屈和无助却无处安放:我已经很努力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面对这几位委屈的来访者,我感到很心疼。
02
我们常见很多文章,都提到了父母教育的问题。
而现实亲子教育中,妈妈们当仁不让位居C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最多,极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压力满满。
任何孩子的问题,都容易归因到妈妈的不足。
而我今天想重点讨论的,是另一个视角:
看到妈妈们在局限背后的努力。
做母亲的,自然有局限。就像我们生而为人,局限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往往过于注重讨论母亲的局限,而忽略了局限背后,母亲们的挣扎和努力。
事实上,许多母亲,都曾经或者正在竭尽所能。
比如文章开篇写到的第一位来访者。
一开始,女儿暴躁的脾气让她很愤怒。然而,当我给予了她一些理解后,她像是马上就卸下了早已习以为常的坚固而厚重的防御,一下子放松下来。
沉默了一会之后,她非常隐忍地啜泣了起来。
只有到了这个时侯,她的愤怒被看到了,她才终于可以表达脆弱了。
她非常无奈地跟我说:我真的已经非常努力了。
觉得自己脾气不好,于是努力地刻意改自己的脾气;
觉得自己需要成长,学着如何更好陪伴和教育孩子,于是就去看书、学习、寻求心理咨询的支持;
知道父母的陪伴最重要,于是为了努力给孩子一个更高质量的陪伴,她几乎退掉了周末所有的加班和社交。
我是她的咨询师,她有多努力,我是知道的。
即便我们都知道,努力的背后,依旧有局限的存在。
但对每一个母亲而言,最公平的是:
不因为这些局限,就否定了母亲的努力和价值。
这不仅是对母亲起码的尊重,对于孩子而言,更是非常重要。
03
不因妈妈的局限就否定她们,这背后的价值是:
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个更加整合的角度,去理解妈妈,去理解原生家庭,带来一个更加疗愈的过程。
首先,对妈妈们而言。
这个视角可以让她们被理解和被看到,并因此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照顾和亲子教育。
就像前面我的来访者一样。
她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当无论她们怎么努力,都被人无视,甚至还会被人误解、乃至攻击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委屈的,甚至还会带着愤怒。
而当她们被理解和看到之后,她们就能在那个点上迅速松绑,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
这对妈妈本身的心身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同时一个妈妈,只有本身先能够被看到、被理解,她才能带着这份“资源”去看到自己的孩子。
就像“产后抑郁”的妈妈们。
产后抑郁,除了身体激素等躯体性原因外,很多女性因为从怀孕时期“所有人都关注自己”到生产后“所有人都关注孩子”,落差太大,导致情绪问题。
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更要给新手妈妈更多的关注和价值肯定,道理很简单:因为她刚刚诞下孩子的辛苦,也因为,她才是那个能够给孩子贴身照顾的人。
妈妈的状态不好,也照顾不好孩子。
就像曾奇峰老师曾说:比起学习带娃的理论知识,事实上,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总是跟我抱怨: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教科书”式的养法,却仍然不能带好孩子的原因。
这就像是旅行,即便我们看了很多攻略,我们旅行的感受和别人仍然不一样。
理论,并不负责填充经验和感受。
只有她真的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她才能不会过分在自己的局限里自责。
相反,可以带着这种被理解的体验,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
04
对孩子而言,整合妈妈的局限和努力,也非常重要。
都说“原生家庭”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如果我们把所有问题,都归因给“原生家庭",我们就能瞬间得到解脱和疗愈,那,这个归因很值得。
可是,问题就恰恰在于:这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甚至,当我们长期把问题简单、粗暴地扔给原生家庭、扔给"妈妈们"之后,往往会更无力和痛苦,仿佛我们要等到妈妈们改变,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要疗愈,恨原生家庭可能会是好转的开始,但整合和重建自我,才是持续好转的关键。
当然,这里说的整合,不是非要在受伤和虚弱的时候,勉强自己去理解妈妈。我们可以等到内心的痛苦得到释放,去恨去发泄,直到有了新的力量,再去整合。
比如,来访者李女士。
她的妈妈,从小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却没机会读书。
这一生,可以说吃尽了不识字的亏。
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吃她吃过的苦。
并因此把家庭资源几乎都倾斜到了女儿身上。
但同时,因为局限的存在,她能做的选择其实不多,只会本能地采取这种方式,的确造成了孩子的痛苦。
例如她对孩子期望太高,导致女儿压力太大。
所以,我不否认局限对孩子的影响。
而当我们有能力看到局限,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就像李女士。在经历漫长的情感流动和抱持之后,她终于有力量看到了这个部分,这让她豁然开朗。
因为她意识到:妈妈虽然很严格,但妈妈爱我。
而当她意识到妈妈的局限和努力,看到了母爱的一些不完美和笨拙,她也完成了一个和解:
我是被爱的,我值得被爱,只是妈妈当时没办法按我需要的方式去爱我,她也有自己的难处。
这个领悟,既是和解,也是自我解脱。
日后她不必困在这个地方,她可以带着这份爱,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再一直苦苦向母亲索求爱意。
当然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如果一个母亲对孩子没有爱的意识和努力,我们也不能去美化母爱,这会带来更多的创伤。
而文章中我提到的母亲,大多并非无爱,而是意识上爱孩子但也无法完美承接孩子的女性们。
她们带着局限,从未放弃过爱孩子。
她们也是人,有着普通人的弱点、无奈和无力。
而,我们是否愿意稍稍松动一下,尝试去看到她们的努力,以及背后的爱意。
而,作为母亲,我们是否也能承认自己的局限,去更加宽容地看待自己,照顾自己。
这其实是对于我们作为人本身局限的承认,帮助我们从容一些。
我们能这样对待自己,
也会学会这样对待孩子,
孩子也会如此对待自己。
整合之后,有被爱有自爱,也终有爱他人的力量。 END
*本文涉及到来访者相关信息,均经过同意并且已做信息模糊化处理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