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说起钓鱼,路人甲听得最多的就是“没口”,你也在说没口,他也在说没口,好像水里的鱼突然消失了一样。为啥没口?除了鱼的密度比较低以外更多的还是气候条件影响的,尤其是一些新手钓友可能在夏天的时候才刚开始学钓鱼,那时候鱼口比较干脆,现在气温低了,温差又大导致鱼口特别弱,看不到鱼口或者调不出鱼口,也会怪鱼不开口。不过大多数钓友在调钓上都是没问题的,那么遇到没口的时候又该怎么调整呢?
最重要的一点,遇到没口了别慌
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失去冷静,如果一遇到没口就各种怀疑那就麻烦了。什么线组大了,饵料不对味,调钓不合理等等都想着去调整。如果你的基本功没问题,或者这是你非常熟悉的水域,那么你就要对自己有点信心,很多时候都不是这些原因造成的。这里给大家举个路人甲非常深刻的例子给大家参考一下,好几年前的冬天去钓鱼,从上午10点开始钓,等了2个小时都没口,于是我就开始折腾饵料,不停的换饵料,调钓,结果到了下午2点鱼开口了。我满心欢喜的认为找到这个地方鱼儿喜欢的口味了。结果钓了几条鱼一看别人也在上鱼了,不管是用蚯蚓的还是用商品饵的都开口了。这一瞬间突然明白了,水温没上来没口就是没口,胡乱调整根本没有用。尤其是在冷天钓鱼,鱼口本来就比较慢,发窝时间也比较长,想要改善没口的问题,最好从这几方面来考虑。
一,钓位是否合适
就好像我前面举的例子一样,钓了一两个小时没口,又是比较熟悉的水域,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天气因素了。这个季节最影响鱼口的莫过于温度了,如果钓点的水很深,阳光想让水温升上来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在下午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升温也很正常。反而一些浅一点的位置升温比较快,鱼儿开口的时间比较早。同样的问题,如果温度比较低,你选的钓位比较浅,鱼儿不在这里聚集,肯定也是钓不到鱼的。如果一个钓位超过1小时没口,那么你就要考虑到天气和水温之间的关系了,该钓浅的钓浅,该钓深的钓深,万万不可死守。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你做任何变,饵料,调钓什么的都不需要调整,换个钓位就有截然不同的鱼口。这也是为啥在冷天钓鱼的时候老钓友总是建议多打几个窝子的原因,有深有浅,总有一个窝子是有鱼的吧。
二,饵料的问题可以排在第二考虑
如果我们搬了钓位还是没效果怎么办?这时候可以合理的怀疑饵料问题了,但是问题出得比较多的是饵料的状态而不是味型。为啥这么说?只要你不在饵料中添加十几种饵料,导致饵料串味,一般的鱼都是不挑食的,尤其是在正式入冬之前,鱼口都会比较好。但为啥鱼不开口呢?多半是鱼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温度突变,气压异常,鱼儿受到惊吓之类的。这时候只能想办法调整饵料的状态。比如说水温低鱼儿吸食的力度弱,那么我们就要减轻饵料的比重,让饵料更蓬松,雾化更好一些。如果你是去黑坑钓因为某种原因受到惊吓的鱼,那么减少饵料的雾化反而比较好,比如说从拉饵改成软粘搓饵。
不过在冷天钓鱼,更多的是鱼儿吃饵有气无力,可以通过减轻饵料比重,让饵料更蓬松,鱼儿吃得更轻松一点鱼口就来了。不信你去家里鱼缸做个试验,一个比重大的搓饵小鲫鱼真的吸不进嘴里,试了几次它们就会放弃,转过头就吃那些雾化散落下来的碎屑。
三,任何季节鱼层都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思维,每次钓鱼都是傻傻钓底,其实很多时候鱼层都会发生变化的。在夏天的时候鱼儿会因为溶氧量和食物而离底,。在冬天的时候鱼儿也会因为水温的变化而离底甚至上浮。如果钓了半天底发现浮漂没动作,钓位也换了,饵料也调整了,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鱼层有没有变化呢?
如果鱼层发生变化,鱼离底了浮漂一般表现为没有正经鱼口,总是蹭线,甚至出现截口。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慢慢调整水层,从离底3-5厘米开始钓。尤其是在中午的时候,鱼儿可能因为底层的水温没升上来,上层水域的温度比较高而离底。会很奇怪说为啥中午12点到下午3点都没口呢?其实不是没口,而是你没找对鱼层。
结束语:还是那句话钓鱼不算什么难度特别高的活动,关键是要懂得灵活应变,要保持冷静的思考。有时候没口要换钓位,有时候没口却是要调整饵料的状态,有时候甚至简单的调整调钓就可以了。不要一没口就打窝,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