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夜课——父母的榜样是人生最好的“教材”
【邵长宇专栏】
古代家庭教育启示母亲篇(二)
鸣机夜课——父母的榜样是人生最好的“教材”
原创作者|邵长宇(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山东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副校长)
怎样做父母,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或许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却是家庭教育最好的答案。
《鸣机夜课图》就记录了这样一位贤母教子的故事。
虚堂四厂,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盘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
这是一幅描绘家庭教育的场景图,主人专门请来画师,把母亲教其学习读书的故事真实的记录下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仰感激之情。这是一个寻常的家庭教育场域,母亲坐在机上织布,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主人正靠着窗栏映着桌上的烛光读书。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情境,母良妻贤,
织读相伴,其乐融融。
请人作画的是清朝进士蒋士铨。他是清朝中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蒋士铨年幼时,父亲宦游在外,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蒋士铨早年家境贫寒,母亲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他读书,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她持家有道,教子有方,最终把孩子培育成大学问家。蒋士铨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不仅请人画了《鸣机夜课图》,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鸣机夜课图记》,详细记录了作图原因及过程,一图一文,在当时传为佳话,广为称颂。
人们在歌作者的感恩之心,更颂其母的育子之功。
蒋士铨的母亲钟令嘉,字守箴,晚号甘荼老人,著《柴车倦游集》,是清代一位女作家。钟氏一生相夫教子、睦邻敬老,特别她垂范示教,诲谕谆切,堪称“母范”。“鸣机”、“夜课”便是生动写照。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蒋士铨四岁识字,蒋母剖竹为笔画,合而成字, 用类似现代的拼图游戏的方式,引发孩子识字的兴趣,从教授内容到学习方法,愤启而教,难能可贵,表现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蒋母授书勤耕不辍,严慈相济。他一面纺绩,一面教子。儿子稍有松懈则施与夏楚,爱而不失其严。深夜课读,蒋母解衣暖背,母爱绵绵,沁人肺腑,跃然而来。“读倦,睡母怀”,勤苦如此。不久,母亲又把作者摇醒,“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母泣是因为疼子爱子,子泣是因为感动内疚,情怀相融,爱惜交错,意切情真,展现了集温暖慈祥与严格理智于一身的母教风采。
纵览全篇,记录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句句出肺腑,字字寄真情。爱母之心溢于言表,母爱之情真真切切。同时,我们看出蒋母懂得教育规律, 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课读之严且坚持不懈,终有所成。
《鸣机夜课图》可以说是母教的范本,对于今天的父母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样子”。
父母的榜样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教材”。榜样的作用毋庸置疑。榜样就是示范,就是做给孩子看,就是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影响子女的一种形象、具体、生动的教育方法。
幼儿生来就有好动的、好模仿、好心奇的心理特点,并且是具体形象思维认知模式,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大,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榜样最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模仿。因此,他所接触的人和物以及具体的形象对他有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小时候受到的影响,印象极为深刻。由于,父母与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性和自然感情的亲密性,父母又是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对象,且是最经常、最直接也是最长久的互动、模仿对象。所以,来自父母的榜样更容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教育的作用就更大更深更远。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的地位在孩子心中无可替代,是孩子决定性的启蒙老师,他能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了解他的倾向、爱好和特点,从而能够照顾她,鼓励他,为他做准备,给他指明前进的道理。家长是塑造孩子的决定性人物,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的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父母躬行身教,榜样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够像春雨润物那样细微无声,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是具象化的价值观。孩子选择的榜样反映了其向往的状态、欣赏的品质和学习的目标。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助推器,能激励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发现:“父母”居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四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老师”和“科学家”,人数比例依次为 25.8%、22.5% 和 14.2%;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和“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人数比例依次为 29.1%、14.6% 和 12.1%。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都视“父母”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说明他们对父母持“认可”的积极态度,能够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以“父母”为榜样,榜样是直观的、真实的、具体的、可亲近的,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更容易接纳、更能引起共鸣。细微之处见精神,父母应该利用“榜样的力量”,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胡适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中说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说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氛围,她的存在就是一种影响,一种磁场,一种时时生发教育的引力场,穿透于看与被看之间,作用于教与育之中。
“鸣机夜课”——可以捧在“心”里的一本家教书。
(本文为邵长宇副校长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邵长宇,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师。长期致力于问题学生的研究,提出“家是教育之源”的理念,探索了一条预防、矫正、重塑的问题孩子教育模式,让孩子和家庭再次向上生长。代表作《让相遇成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