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谨记“防疫顺口溜”,孩子宅家这些安全隐患要警惕!
随着我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学生们开学也提上了日程,加上户外春光大好,让“圈”在家中已久的“神兽”们待不住了,外出时该如何防护?宅在家的孩子又有哪些安全隐患要警惕?请看下文。
“防疫顺口溜”做好低龄孩子防护
给家长们介绍了一套便于记忆的顺口溜。
要警惕,莫恐慌,勤洗手,戴口罩,别乱摸,多通风,不扎堆,少闲逛,多锻炼,重营养,不舒服,早发现,若接触,还发热,发热门诊去就诊。对医生,不隐瞒,放轻松,遵医嘱,你我他,齐防护,好心情才能赢。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专家们反复建议,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和不通风的空间。如果儿童不得不外出,比如接种疫苗,建议单独预约,分散接种。有一些需要连续接种的疫苗,短时间的、暂时的中断并不会导致之前接种的疫苗白种了,只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补种中断的这一剂就可以了。有些疫苗不能延迟接种,比如狂犬病疫苗,如果被狗咬伤,当天一定要去接种狂犬病疫苗,不能延迟接种。
由于还没开学,很多小区院子里玩耍的孩子比较多,建议年龄较小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人少的地方,不要扎堆,同时做到有效看护。孩子的手会到处去摸、去碰,还喜欢在自己的眼睛、嘴里或是脸上摸一摸,甚至有一些小宝宝还喜欢舔东西,碰到这种情况一是要看住,要及时制止。外出时可以带一些含酒精的一次性手消毒液给宝宝的手消毒。
外出时,一些低龄的孩子可能不愿意戴口罩,可采取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如让孩子给玩具戴口罩,他自己也就接受口罩了。
儿童的脸形相对较小,尤其是低龄儿童,家长一定要买儿童专用的一次性口罩,不能用大人的口罩代替。儿童戴口罩和摘口罩的方式和成人是一致的。
1岁以下婴儿不适合戴口罩,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又戴不住口罩,不适合或不能戴口罩的孩子主要以“被动防护”为主,即靠父母、家人、看护人的防护来间接保护孩子。看护人要戴好口罩;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呼气;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臂捂住口鼻。手臂要及时清洗,纸巾别忘了丢弃。
用餐方面,家长不要跟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食,不要用嘴吹食物,更不可用嘴咀嚼完食物再喂给孩子。家长和孩子玩耍、抱孩子之前要洗手。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人保持至少在1米以上的距离。回家后,把外面穿的衣裤换掉。
家里也要定期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大概20-30分钟。通风时,可以一个屋一个屋通风,孩子不要待在正通风的房间里,以免着凉。如果家长有呼吸道感染,感冒了或者有别的症状,一定要戴口罩,要做好适当的居家隔离。
孩子宅家,这些安全隐患要警惕!
对于宅在家里的孩子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
(一)家里的药物、消毒剂妥善管理,不用饮料瓶装消毒剂。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开瓶的能力,最安全的方法不是把瓶盖拧紧,而是要把不安全的东西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同时做好家庭安全教育,要明确告知孩子不能随意尝试这些物品。
(二)注意抽屉柜,阳台、窗户下不堆放可以攀爬的物品。
孩子在家还可能发生坠落伤,包括坠床,从桌子上掉下来等,甚至发生坠楼。真正坠落伤的严重程度,其实不完全跟坠落的高度成正比,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的看护,家里的抽屉柜最好固定在墙上,并把抽屉锁上,在阳台、窗户下面不要堆放可以攀爬的物品。不要让孩子单独呆在阳台上、门廊里或者防火梯上玩耍。
(三)让孩子远离热源,避免烧烫伤。
烧烫伤是儿童居家常见伤害。不要让孩子单独进入厨房、浴室,让孩子远离热源。在微波炉里取东西的时候,一定确保孩子不在周围。餐桌上尽量不放没有被固定好的桌布,以免被孩子拽下来。如果给小宝宝洗澡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家长在居家的时候要对孩子实现有效看护,尤其对小婴儿,一定要做到伸手可及、不间断、不分心,不要把小宝宝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四)不要让孩子去触碰带电的物体。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去触碰带电的物体,包括电源、电线、插座等,不能用金属物品和手指伸到插座插孔里,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另外,家长要定期排查家中的电线和电器的安全。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教他们一些用电常识及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电器,这样可以更好地规避发生触电的问题。
(五)天气渐暖,儿童注意防溺水。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在户外,玩水和游泳的机会都逐渐增加, 特别提醒家长:孩子的溺水其实是无声的,而且发生是非常迅速的,只要有水,孩子就有可能会发生溺水。一定要警醒,千万不要大意。
家长应告诉孩子,一定要远离那些不明情况、不安全的水域和水体,不要独自下水,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更不要做危险的动作。家长要注意家里安全隐患的排查,比如家里的水盆、水桶、浴缸、浴盆里的水一定要及时倒掉。如果家里有水缸和水井,一定要加盖。
运动是最好的预防疾病的办法,
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学习基础的健康知识,
掌握必要的卫生技能,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孩子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媒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人民网-科普中国、中国青年报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