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校教授“相见恨晚”
习惯了国内教授在讲台上仿佛普度众生一样的讲课方式,很多同学在留学后跟我聊天的时候,都会说到很多趣事是来自于与教授的相处与交流,开场白大多如此:我们老师特别有意思/逗比……
不得不说,国内很多大学教授是一副严肃刻板的印象,会在专业教学及对话交流中树立一种长者姿态,让人生畏,同时似乎又保持一种难以言会的社交距离,难以亲近。其实,在国外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教授中会有很多突破大家想象的行为处事方式,也让很多同学生出了“相见恨晚”之感。
今天的文章,康石石就揭开这层面纱,为大家介绍国外顶级名校教授的“真实面目”,希望同学们能对这些教授的授课方式、交流风格等方面有一个初期的认知,为日后能够更快适应留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国外教授的“教学”
首先康石石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并不是没有性格开明、不按“常理”出牌的教授。但总体而言,国外教授在风格、模式、交流等方面,“随和”型教授比例会更高一些。
在国外, 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随和亲近,且很多院校都希望学生能以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去创作,因此教授与学生之间更多是“交流”,而非“传授”。
换句话说,国外更为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阶级制度并不会像国内一样明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黑白分明,包括很多博士学位的学生也都会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当导师。
与国内的填鸭式教育相比,国外教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权,大多时间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学术难题,教授会在尊重学生本身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如果随时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教授提出来。
相比一边讲一边记,这种方式其实更容易吸收并进行新事物的创造,同时能够即时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授不能在第一时间回答,其也会和学生共同探讨。
以上的内容并非告诉同学们在国外就可以放松,其实在教学上,国外教授虽然给予了学生思维上绝对的自由,但在创作逻辑、作业要求上都非常严格,这也是国外课程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紧凑,但熬夜创作却是常态的原因之一。所以提醒大家,留学之前,尽快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即时性,真正的国外留学生活,是没有太多时间再留给大家去适应的。
二、国外教授的“真实生态”
国外院校的前沿与创新,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专业领域与校园的良好对接。比如BoF排行榜上很多Fashion School与时尚圈通常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院校的教授往往也都是时尚圈里面的重要人物。
以英国伦敦为例,顶级时装院校中央圣马丁(CSM)与伦敦时装学院(LCF)时尚专业的教授大多都在时尚界工作,或拥有自己的品牌设计。LCF本科导师Adam Entwisle就是意大利高街品牌DIESEL的主设计师。
LCF女装设计教授除了Course Leader,甚至有80%都是兼职老师,因此院校与行业之间的交流会比较多。时尚本来就是一个以潮流为主的行业,这些有很高个人成就的导师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接触到时尚界最新的潮流信息与时尚资源。
可以说,很多院校的教授都是业内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跟随任何一位都是“入股不亏”。重要的是这些教授通常都是在职设计师,在业界也十分活跃,能为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资讯与思考。
Parsons一位工业老师曾说,设计圈很小,他基本都认识。这是句实话,但这个小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小,而是指涉及时尚的人之间信息流动性与人员流动性都很强。
2013年还在LCF当本科女装Course Leader的设计师Liliana Sanguino现在是Westminster University男装MA的Course Leader,且是东伦敦著名LGBT酒吧The Queen Adelaide的拥有人。早在LCF时就曾带领自己的学生和法国著名高定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交流。
国外一些院校之间的资源其实是共享的,比如LCF与CSM隶属伦敦艺术大学,很多导师会同时在两所院校为学生教授设计类课程。总结下来,国外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极佳的创作及成长环境,进行实践、扩展眼界的机会也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机会都是均等的,需要同学们认真把握。
三、国外教授的“自由”
有过了解的学生可能也都知道,伦敦艺术大学的校长Grayson Perry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
平时风格是这样的:
作为目前著名的陶瓷艺术家, 伦敦艺术大学的校长Grayson Perry在穿着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洛丽塔。Grayson Perry对性别没有任何版刻印象,把自己当做一个艺术品进行真实的自我展现。
这也是很多教授希望学生能够拥有的特质:自我意识。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做“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而是对于创作来说,思维上的自由非常重要。国外顶级院校很多,有些院校比较实际,有些院校注重理论,有些力求艺术。同学们不应该将其分为三六九等,去评判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比如国内被认为是错误的、华而不实的部分——形体便是宾大建筑专业近几年的研究方向。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好的建筑,只有各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建筑。
而探索一个当下技术、结构无法支持落地的项目形体的意义在哪儿,我的同事-曾在宾大、AA建筑联盟求学的Xiao分享了一次其与导师较为深刻的对话:
我当时的论点很是鲜明:我现在的设计做的再好,依靠当下技术根本做不出来,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做?
当时老师的回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进步不需要人去引领,如果你在当下技术、结构、经济水平下去思考问题,你为什么要坐在常春藤的课堂上研究?你做出的设计,应该是能够得到别人认可,进而引导技术、结构的创新,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魄力。
Final: 对于正在准备艺术留学的各位同学而言,对于理想院校教授的调研不是看看官网、了解一下个人成就就算完成作业的事。教授的个人网站、脸书、ins,都是你可以获取真实的资讯或者反馈的渠道。
最后提醒大家,在留学过程中,与教授的交流十分重要,这很多时候是一个观点碰撞的过程,因此对同学们的表达能力、重点提炼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在留学前的作品集创作阶段做好准备,提前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艺术留学&艺术作品集咨询:
汉艺国际教育--康石石作品集指导团队
垂询电话:400-87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