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湖北博物馆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
湖北博物馆藏了一个绝世之宝——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剑首为圆箍形,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 个鸟篆铭文。制作精良、犀利异常,是东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国当时制剑工艺的高水平。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当时及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铸剑能手。吴、越铸造的名贵青铜剑,坚韧锋利无比,声震各诸候国;这些名剑被载入史册典籍,其无论铸造工艺还是实战价值,均堪称中国宝剑铸造史上辉煌的巅峰。
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了望山一号、二号两座楚墓。其中在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把有名的古剑一越王勾践剑。它出土时, 剑身寒光闪闪、薄刃锋利。此外, 在这两座楚墓中还同时出土了几把青铜剑。有趣的是, 它们基本上都没有生锈。
为什么一把剑保存了千年却不生锈呢?
其中有的剑, 其剑身的部分区域至今仍然闪耀着青铜的亮光。1978年, 曾用“ 质子X 荧光分析法” 对越王勾践剑的表面进行了分析 , 除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可能是经过硫化处理的之外, 其它地方都没有进行过表面处理。
那么, 在儿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埋在地下的这些古剑为什么不生锈呢? 让我们从制作这些古剑的原料一青铜谈起吧。
青铜, 也就是主要由铜与锡组成的合金。在《周礼·考工记 》 中就有 ’.,· · … , 四分其金(铜) , 而锡居一, 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 铜) 而锡居二, 谓之大刃之齐” 的记载。
在古剑中, 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 铜的含量在70 一80 左右, 锡的含量在10 ~ 20%左右。
作为古剑的主要成份铜( cu ) , 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电动序( 又称金属排代顺序) 中, 它位于氢的后面。所以, 在通常条件下, 它既不能从酸中取代氢, 又不能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进行反应。
在古代墓葬里,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以下儿条:
( 一)、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碱式碳酸铜
( 二)、在酸性介质中, 有氧存在时生成铜盐。
( 三)、在潮湿条件下与贵重金属( 金、银等) 接触, 产生电化学腐蚀。
(四)、与硫(或硫离子) , 接触生成硫化物。
再看看这些古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吧。这两座楚墓都建在一片平坦的岗地.上。
由于地下水位高, 墓内积水很多 。据估计墓内的积水基本上为中性, 不可能呈明显的酸( 或碱) 性。〔因当时末对积水进行化验, 所以只是估计。但从此墓葬中出土的漆器、木器的腐烂程度上可以推测出来。如果积水的酸( 或碱) 性较明显的话, 一些精制的漆、木器就不可能保存完好。〕墓深都在6~ 8米左右, 上面还有经过夯实的封土堆, 使墓内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环境比较稳定。特别当墓坑里充满积水后, 水中的空气含量很少, 而氧的含量就更少了。我们知道, 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 既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 钢铁都不生锈的。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棺内。出土时插在剑鞘中。剑鞘为木制, 表面涂漆, 保存完好。剑身与剑鞘也吻合的很好( 否则, 剑在鞘内就会晃动) , 隔绝了剑身与外界固体物质的接触。
会不会是古剑中含有某种我们未测出的元素或表面进行过某种处理的原因而不生锈呢? 事实证明也不是的。越王勾践剑也好,同时出土的其它几把古剑也好, 其剑身表面的光泽, 现在都不如出土时明亮了。
这就说明, 在目前的保存条件下, 它们的表面已经在缓慢地生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越王勾践剑是在剑鞘的保护下, 处于含氧甚少的中性的积水中; 并且, 它所处的环境同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这就是它没有生锈的原因。
本文由飞猪签约达人 里波洛 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