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家务实的企业 专访威马董事长沈晖
[汽车之家 人物访谈] 国内新兴造车势力——威马汽车品牌发布会暨首款车亮相活动于12月11日在上海成功举行。在发布会活动之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沈晖,下面是采访详细内容。
Q1:很多互联网造车企业,他们都是选择代工,威马汽车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A: 沈晖:做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车本身就是最复杂的智能硬件,偏偏又与生命和安全相关联。所以我们认为当一个产品打上我们公司的LOGO,交给用户,而这个东西并不是我自己做的,我对它没有信心,后果会很严重。有时候我们觉得创新最好是没有包袱的,但是有些时候我觉得是无知者无畏。
很多人就说买这个车一定要买进口的,不要买国产的。这其实不是我们国产的水平不行,我觉得导致影响我们国产产品水平的,其实就是一个代工。代工实际操作的时候,整个理论上和实际的差别太大了,理论很简单,研发、工艺和营销渠道都在我手里,而中间的东西是由代工做的,就是这么简单的,这个理论都是对的,但实际上操作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你产品打着你的LOGO交给用户,然后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算在你头上,我是不放心这样做的。
如果我的东西不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就不行,此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认为威马做的这个事情是叫“五新”,就是新产品、新团队、新供应链、新的制造、新的服务网络体系,这个“五新”全中国没有几个团队干过,我们可能是唯一的一家,不管是新造车还是传统造车。
这个“五新”的东西,如果是忽悠肯定有问题的,你的供应链有问题,你的技术可能有点小毛病。但是如果说工厂在我手里,我产品在我手里,绝大部分问题在制造过程中解决了,就是说供应链质量的问题,我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滤掉,最终交到用户手里是很安全和可靠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威马认为自己掌控制造更可靠,我们自己想认真地干点事儿。
Q2:对一个创业公司的初创阶段,资金分配是很重要的,每个公司的资源,你把钱放在这儿,就不可能去干另外一件事情。威马现阶段也融了部分资金,投资者也很支持,那威马的资金是怎么分配的?
A: 沈晖:首先我们是产品公司,产品要做好的话,钱肯定要砸在产品上。产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研发设计出来,还有一个是要把它实实在在做出来。我们的资金其实到目前为止主要是投在这两个方面。第一个研发,是指大的研发概念,产品的定义、设计、工程、测试,这些都算是大研发的概念,这里我认为只能做到像国内大家看到的东西,就是一个能开,看上去不错的东西。第二个是要把它真正做出来,做出来又分成两个阶段,涉及到小批量和大批量的问题。我们明年一季度小批量就做出来了。为什么我们定明年四月份全面接受订单呢?因为明年一季度小批量做出来以后,我心里就比较有底。
特斯拉MODEL 3就是一个小批量和大批量的问题,很多人会忽视这个问题。第一,你是不是能自己把它小批量给做出来?比如说一个月做几百台。但问题是你从几百台,爬坡到一个月做几千台,这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鸿沟,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我们大家要有耐心,因为我认为我们将来还有一个坎要过,这个是客观的,就是从小批量到大批量的过程。从研发第一个大阶段,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明年一季度我们开始做小批量,小批量做完以后,开始接着预定,中间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可以从小批量跑到大批量。
所以从资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我们目前40%是投在研发上,40%主要是把所有的产品做出来,当然包括基础设施,就是工厂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看不到的,就是工装、模具、研发,我们讲的ME,就是制造工程,这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挑战。图纸上做的很好的东西,手工做的很好东西,软模能做的东西,但是真的投到制造装配现场做不出来了,这一块肯定要有巨大的投入。
Q3:我们现在融资里面120亿有多少是债券融资?有多少是股权融资?
A: 沈晖: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对外公布,其实我们不想宣布任何融资,威马到目前为止都比较低调,因为我们在融资上不想吸引任何人的眼球,希望专注产品。所以当我们出来讲的时候,就像昨天晚上的品牌发布会,主要是我们开始有产品要上市了,我们才开始宣传。甚至我们最近一轮的融资本来也不想讲,是因为我们的投资者有一定的需求要讲到。其实我们的投资者都是重量级的。
Q4:听说你们的工厂目前是在温州,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工厂有什么计划?
A: 沈晖:我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国家其实对新能源是一个引导的态度,首先这里讲到说感觉产能过剩。首先我个人并不认同产能过剩这个说法,因为首先做乘用车的电动车都不多的,大概就很多物流车、大巴,就算做乘用车,能做好的我认为也没几家,我是从用户角度讲的。我想我就是一个正常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买一辆十几、二十几万的,体验也好,安全、可靠、稳定,选择的空间并不多。
浙江省有良好的供应链基础和市场条件,非常适合做新能源汽车。同时,我们也不想跟以前有一些企业已经布局的地方去竞争,杭州、宁波、湖州都已经有布局了。温州的供应链很完善,但它没有新能源项目,并且离我们其中一个重要的电池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很近,可能你们没注意到,宁德工厂离我们的工厂只有160公里,从运输角度是十分便利的,这就是我们的其中一个布局。
Q5:未来有没计划等国内的市场站稳脚跟以后,向海外的重点市场做一些开拓?
A: 沈晖:我们在布局,还没有宣布。首先,我们要一步一步来,客观地讲,我们还是个初创企业,资源、人力各方面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早期都是在跨国企业里面,像黄埔军校一样的培养,中间有一段时间都在民营企业里面历练。在民营企业历练的好处就是,在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大家也不看好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这一块我们锻炼过,我们大家的理念都一致。
但是我们避免不了国外的事情,我原来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在欧洲跑了九年半,对全球市场我们是比较了解的。只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想专注地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将来像欧洲,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国家,他们也需要新能源,但他们的技术、产品比我们还差很远,所以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
昨天的品牌发布会上,我们跟一个核心供应商在交流的时候,他也提到他们现在也在布局德国,发现他们的技术跟产品在欧洲也很有竞争力。我们以前认为我们的汽车技术输出,主要是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他跟我说,他们的汽车其实在国内做到目前的成本、技术方面,在欧洲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也在布局往外去。
当然,我们饭要一口一口吃,现在我们这两年先把国内的市场做扎实,把产品先推出去。有人因为从融资角度还需要造势,所以喜欢在国外先搞办公室,给人感觉是一个很跨国的企业。我们是倒过来,我认为我们现在还不是一个跨国企业,我们有一个跨国企业的梦想跟想法,也有这个能力,但是现在我们先是一个纯中国的企业,把中国企业做好,但是也在逐步考虑将来到国外去。
Q6:我有在网上看到,您说十万辆可能是一个盈利的平衡点,我想问一下,你这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十万辆应该也不是一个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一个坎,我想问一下这个坎是资金方面的,还是生产性调整方面的。此外,威马跟蔚来不一样,他们可能是从超跑开始做,把品牌先打起来,您这边主要是先从20万的大众化的规模来做,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A: 沈晖:像您刚才讲的十万辆,我认为从量产来讲,十万辆是一个大约数,不一定说精准,大家认为十万辆以上就是一个量产企业。像特斯拉干了八年多,将近九年,它还是在七八万辆上徘徊,今年可能会超过十万辆。所以我们业内有时候会随口讲十万辆以上是一个量产,十万辆以内还是一个小众的车型。说到这个坎,我认为还是整个产品的产品力的问题,就像我原来在菲亚特的时候,管过一阵子的战略,做法拉利跟做菲亚特汽车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法拉利更好做,因为它的品牌已经在那里了。但如果你是一个量产的车,一个小毛病就不行,有的消费者家里就买这一辆车,还有车贷,出一点小毛病就会受不了,如果设计比较独特,他们也不愿意,他们就希望大众一点。
所以我认为小批量和大批量是一个很大的坎,并且团队不一样,我们认为我们中国这个市场比较适合做小米,或者是华为,只要产品做得好,用户体验好,优品美价,直接可以做。但是在欧美国家不一样,特别是欧洲,我认为新品牌是完全没有任何机会的。现在在欧洲连凌志(雷克萨斯)都认为是一个新品牌,没有人去买它的,所以欧洲的机会是持平的。在美国也要从高端入口,先把大家的眼球吸引住,你才可能跑量,也就是说特斯拉这个逻辑是正常的。先从上面慢慢走,反正创始人只要有足够的融资能力。但是在中国市场,我觉得按特斯拉模式走可能也行。但是威马的打法是走一个体验好一点的,但是优品美价的路线,把量跑起来再说。
Q7:在市场上,关于车联网包括一些互联功能,已经有一些产品了,关于这一点,我想问一下威马和它们会有哪些区别?此外,威马提到的新零售的概念,因为咱们是个新品牌,也是一个在创意上面非常充足的品牌,是不是在营销或者是销售模式上和传统的汽车会有一些区别?
A: 沈晖:其实联网的东西大家说的多,走过很多路,2015年有一段时间,我是深度参与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的。首先一开始大家都认为这个东西很简单的,就是搞后装,就装OBD,换车机,搞智能倒后镜,反正就是想尽办法从后装着手。这个逻辑是说只要存量车有一亿多辆上街以后,有足够的数据量,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个逻辑证明后装没有几家是成功的。因为车不像其他传统的东西,没有深度的连接到车里面是没有作用的。后来大家都描绘一个很宏伟的前景,但实际上我认为真正在市场上有产品在做的联网的,从PPT角度看上去不是特别完美,但实际做好安全、稳定、可靠、好用一点就是荣威那个体系。
所以你讲市场上有很多,我倒是有点不同意,我觉得市场上没有好的联网带来的好的服务的东西,都是大家描述一个美好的愿景。我去做一个普通用户,我去买一辆,你们讲的东西买一辆给我,没有,找不到好的。荣威其实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我认为将来我们这个行业最值钱的是关系,就是你跟车主之间的关系最值钱。传统汽车其实是没有这个关系所在的,传统汽车首先联网的比例大概是在百分之十几、二十。甚至到了两年以后,你送流量,送两年结束以后,根本就没有联系了,他也没兴趣了。车卖出去就很开心,他送你两年流量,也是为了把车卖掉。
我认为我们公司正好相反,我们认为我们的车交到用户手里的第一天,正好是这个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这后面有很多业务模式。首先联网带来的体验得好,说白了我们的差别就是你进去以后,可以不用手机,用车来给你服务,不管是导航、维护保养、加油、充电、停车、缴过路费、金融、保险这些,因为车联网以后,它有一系列的,跟我们的生态里面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提供,用户觉得服务很好,同时我们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有商业价值,这个东西是很有价值的。
Q8:威马是一家很务实的企业,从用户来说,昨天的发布会也讲了新零售的概念,它说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造车。你们的模式跟保时捷是一样的,就是选装,用户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车,还是说一个全新的模式?
A: 沈晖:新零售,我觉得就是现在讲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 线上线下打通,线下体验,线上成交,用线上线下的数据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新零售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概念在其他行业现在都讲的很热,汽车行业我们是有优势的,原因是因为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难改,改起来会影响到蛋糕利益分配的问题。当时早年忽悠经销商参与,现在说兄弟们,我们改模式了,你们赚少点,我赚多点,那肯定做不到的。我们讲的是智行合伙人,一开始就讲清楚,让大家知道我们怎么让你赚钱,我们赚什么钱,讲清楚就有点意思了。
我们与保时捷还是有点不一样,我认为保时捷这种叫定制化,我们叫客制化。定制化是豪华车干的,大批量流水线的单一化是传统车干的,我们是在中间。定制化给人的感觉相当于是每一辆车都很不一样,但其实对于批量生产商是做不到的,我们不做豪华车,我们客制化是从工厂投入、制造体系投入、供应链环节投入的时候,就更高度数字化,在后台有很强的算法,保证每一个用户订单定下去的时候,我们会很快的反馈。其实我们并不鼓励根据每个用户的想象造车,但理论上是可以的,为什么呢?比如说你定了一个很怪的配置,我们的系统就满足,跟你说要么等两个月,要么你涨个五万块。但是我们的算法会建议你,这也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技术,就是给你一个类似的选配件,我们后台计算是形成一个相对定量的东西。
保时捷的话,比如说我们这个房间里有50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传统汽车公司可能是说我们房间里有50个人,90%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我们现在讲的,我们房间里有50个人,可能也15种配置,这样对大家都好,客户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成本也不会特别高,因为这个其实就是个成本问题,如果真的要做成有些豪华车那样,也不用任何电脑体系,就用笔记下来,发到工厂也能做。只不过第一个是成本很高,第二个是反应周期很长,没有利用科技的力量。
Q9:用户买车之后,你们的售后是否也有完善的布局?
A: 沈晖:我们现在智能出行其实更关注后面的服务,不单是售后。传统汽车行业讲售后,更关注配件、修车这些。我们的新模式是人跟车之间,车跟用户的之间是有紧密的关系,不是说简单帮你修车。
Q10:刚刚您提到行业对值钱的关系是用户关系的维护,现在我想问一下,我们看到其实威盟比较早的就已经成立了,现在我们跟威盟的关系是怎么运营跟维护的?接下来我们会做哪些事儿?
A: 沈晖:威盟其实不是简单的用户关系,威盟是一批早期跟我们比较铁的粉丝,这群粉丝有一些是很懂车的,有一些是不懂车的纯用户。他们是我们的铁杆粉丝,他们从产品定义、设计,以及一些技术研发的方向给我们提了建议,就相当于是参与了造车。比如说很简单的例子,就说设计,为什么中国的自主品牌,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公司都在国内找业务,但造的车有时候很难看,就是这些老板们自以为自己的眼光很对。
我觉得我的眼光不是大众眼光,主要我来定,我觉得很大可能就卖不出去了。所以威盟就起了这个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客户关系维护,这是两码事。客户是将来买我们车的,用我们车的,用我们的服务的。我们讲的最值钱的关系,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这个硬件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最值钱的是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他们是我们的粉丝,他可以买我们的车,也可以不买我们的车,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两个是很讨厌新能源车的人,我们觉得很好,就像我们做吐槽,吐槽即是创造。威盟不一定是我们客户,威盟是帮我们造车的,独立的第三方,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个车的定义做得更好,把我们的设计做得更好,比如说我们有些技术,造车人觉得很高科技,人家用户说你这有什么用呢?我没什么兴趣,那我就不要弄了。目前威盟现在大概两三千人,用户还在持续增加。
Q11:从成本考虑,因为我们也是低成本的量产车,我们现在又没有量,那我们在成本上怎么样来取得成本的优势?
A: 沈晖:我搞供应链很多年,与很多供应商保持了良好关系,现在我们创业初期比较困难,大家都是用最低的成本,最配合的态度,最快的速度来帮我。理论上讲肯定有量才有好的条件,但我认为是有态度才有好的条件,不一定是有量的。有些人有很大的量,但拿的成本还是很高,这不是一个正比的关系。关键是大家看好我们这个事情,也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靠谱,也觉得我们的产品定位是准确的话,肯定是愿意给我们最好的条件。我认为我们的朋友圈很重要,不仅仅只限于投资圈,最重要的是在供应链和营销端。像这种智行合伙人帮我们一起合作,将来为了用户服务的。还有一块就是供应链,我们做一个车一两千个供应商,反正99%的人原来都跟我们有合作关系的。我们一出来,这些人都愿意跟我们一起来深度合作。我们昨天也宣布了我们的起步价,并且我们的起步价肯定是还有盈利的,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Q12:威马现在是百度领投,昨天陆奇也讲到了阿波罗的计划。据我所知蔚来他们没有用阿波罗的品牌,那我们是不是以后会用?如果说我们用的话,会不会被他们所牵制?因为他们是投资人。另外,阿里之前跟上汽合作,现在慢慢的也在拓展其他的公司,我们是不是也会有这方面的担心?
A: 沈晖:阿波罗不是问题,百度是作为我们的投资者之一,我们肯定有很多合作,包括阿波罗,阿波罗本身是一个平台。但是我认为任何平台都需要有一个落脚点,我们可能是他们其中一个可以合作的落脚点。说白了,再好的平台总是有一个成功的车型。像斑马,斑马就是因为在上汽荣威上成功了,销量拉上去很大,大家才会抢着要用它的技术。
对我们来讲,我们的心态很开放,本身自动驾驶就需要有海量数据,其实越多车厂加入阿波罗计划,其实就是受惠的,一方面贡献数据给这个平台,另外一方面是这个平台也能得到数据。因为自动驾驶如果光算法很好,没有足够的数据其实是做不成的,并且阿波罗还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大家都参与了以后才会有意思。
Q13:刚才您说到了,您的定价肯定能赚钱,具体年销量多少能盈利?威马在现有造车环境下,如何能够实现盈利或者发展?第二,你昨天在“吐槽大会”上也说了,说您把上海的房子也卖了,包括吉利股份都卖了,现在吉利股份涨的那么好,今年翻了四倍多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您不创业可能现在过的非常好,您想九位数都放弃了。所以你有没有后悔过现在创业?因为李斌之前也说过,他说他现在投资那么多钱,办那么多事来造车,结果发现造车这个事儿太难了,因为花了那么多钱,他说有点后悔了,当时采访的时候说了这句话,您怎么看?
A: 沈晖:首先盈亏平衡点我倒觉得问题不大,我们也不想讲太多。汽车圈跟互联网圈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互联网往往讲赢者通吃,特别是越轻的业务越赢者通吃,比如APP,第一很多人知道,第二第三少人问津。互联网也有一些稍微重一点,比如说手机这些,智能硬件的,不见得赢者通吃,汽车行业从来没有赢者通吃的概念。汽车行业,中国过去10年多少新品牌出来,多少能够赚钱,能够生存的。靠纯模仿也能赚钱,也能上市。从这一点我们不担心,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众收购奥迪,大众收购兰波基尼,菲亚特收购法拉利,塔塔收购捷豹路虎。这就证明了,在走量产路只要是不忘初心,我们赚钱是为了要长期地盈利的,我们一直走量产车,我要有足够的盈利,持续发展,持续投入研发才有新技术应用,上面这些企业,有自己的打法,可以转型做其他,做能源企业也好,这是他的逻辑。
讲到我们团队的一些理念,我们很多团队成员都放弃在大公司来做,其实就是有一个情怀,因为我们原来都是在跨国企业干的,在国外干的。我觉得我们就是能做成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真正在中国起来的,基于中国的跨国企业,把中国占牢了,再全球化。正是我们这个决心,投资者才会更看重我们。我觉得我们在退休以前,我们都才四十几岁,我认为做汽车这个行业四十几岁最好的,三十几岁稍显年轻,我们团队有三十几岁的,但是要培养一下,到五十几岁可以到公司呆一下,因为我认为我干二十年到六十几岁做这个事情正好做这个事情。昨天你看了,我们有从德国回来的许博士,他1991年的博士论文就是搞新能源,沃尔沃所有的新能源化都是他做的,他现在肯定要干这个事,张然博士很多都是从德国回来的,都想干这个事。
Q14:沈总您昨天提到了要满足用户场景化的消费需求,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
A: 沈晖:现在出行还是要解决的,出行我们中国人以前都是说买辆车,现在只要用车,可能是自己开,有可能叫一辆车,有可能我的车不用的时候分享给人家,这个场景是说你愿意一直拥有的车,放在那边不开也没有关系。另外一种是我开车,就是第二种场景,我的车,不需要的时候,比如我到北京出差三个礼拜,这期间可以把车可以分享到别人使用。第三种是根本不买车,买威马的服务,相当于买了一个ID,通过这个ID找到有威马的车、再去使用它,用完以后随便放在哪里,只要不违反停车场的规定都是可以的。
我认为是我刚才讲的方式,原来传统的汽车行业更强调的是高效率生产,一般是做了多少辆车,一个4S店卖了多少辆车。我们讲的是高效率消费,我不需要买车的时候,我只要租一辆或者是分享一辆有可能就够了,一个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开,两个小时已经很长了,或者有一段时间你不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它出租出去。第三个就是这位小伙伴说的,我定的时候这个车消费是很不高效的,买来的很多东西是无效的。你买了车、开了三年五年,你根本就不想要它的一些功能的,那就给人家吧,就是说定车的时候,你可以相对的定你常用的功能。安全没有办法,安全的东西肯定在里面装的,其他的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你要的东西可以多装一点,不要的东西可以少定就少一点。这也是一个高消费的场景。 Q15:一个是您刚刚讲到供应链和供应商经销商是两个很大的资源,供应商我们拿到零售的价格,当时我们拿的这个单价还是说初期研发的价格?
A: 沈晖:我讲的是商务条件,商务条件包括很多,研发费、模具费,单件价格、付款条件等综合性的。还有就是不同的项目之间怎么合作,有时候我们做供应链,供应链这个事情能讲三天三夜,有很多的模式、商业条款,看总的,我们肯定是总的,我们肯定是最有优势的。
Q16:第二个关于汽车成本的话题,电动车售后维修维保,可能不是像4S店的模式。经销商怎么赚钱?
A: 沈晖:大家如果搞4S店会亏得很惨。我们现在好像还没到宣布的时候,我们事情先做了再讲,我们已经招募了这方面的人才,但现在不方便说,可以说的是我们的理念也吸引了一大批参与者。
Q17:未来的规划会比现在的4S店的规模利润更高还是更低?
A: 沈晖:肯定没有那么高的,高了就没意思了,关键是新零售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我认为新零售是新创企业极大的优势。传统企业看上去布点很多,但是模式很难变化,也没人愿意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像特斯拉,它所有店的相对数量比较少,我认为特斯拉将来的模式也会变的,因为原来全球才卖七万辆车,现在号称就有40万辆车,所以你可以看看它的服务网络,如果维持不变的话,服务模式和服务渠道一定会变的。
Q18:我这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蔚来汽车李斌总,他之前曾讲过,造一辆车需要10亿美元,我想问一下,我们EX5这一辆车型的研发成本花了多少?剩下的钱还会怎么在研发上做规划?。第二个是你刚才讲的共享车辆,因为共享车辆对于用户来讲,平台的模式会很有影响,平台的作用是定车或者是处理纠纷,我想我们威马是要做这样的平台吗?
A: 沈晖:我们跟蔚来的规划不一样,我们是叫128战略,一个架构,两个平台,八款车。一个架构,因为我认为,对于我们这种车是三电以及电子电气架构。电子架构水平不高的话,所谓自动驾驶大家在想像,很多人不了解,没有好好宣传。我个人认为,电子电气架构甚至比三电还要重要,比三电还要难做,这个是未来智能汽车,之所以很多后装做不了,因为后装表面上换了一个东西,没有深入接入车的核心电子电气架构系统。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两个平台。为什么我们说跟蔚来不一样,我们专注平台战略,两个平台。两个平台每一个平台上面有车,也就是说我这个研发费里面,不是简单的车型费用,是平台我认为更重要,平台出来以后,上面的车型可以变化,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不一样,可能是SUV或者是两箱轿车或者是三箱轿车。所以我们从我们公司来讲,过去两年多近三年首先把平台先开发出来的,第二个是我们第一款车在基于这个平台,我们是有接近可以推出量产的水平。所以,我们第二款车甚至第三款车这里也不好说得太细,反正我们以后的八款车里面有一些车基于这个平台来干的,那个时候研发费感觉少了很多,只是一个车型的变化,平台上并没有重新开始干,这也是一个既快速提升了速度,也提升了可靠度,因为我平台开出来以后,我后面几款车相对比较可靠,也提高了降低成本方式。那么,从这个角度,很难比。我们是平台战略。那么,刚才还有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共享汽车不一样,他们这种是纯平台,我们侧重相对垂直的,因为大家会看到,不管是网约车,我们内部分几类,网约车还是有人开的,租赁是自己干的,大家看到所有产品都不适合它,无非是什么,现在网约车平台滴滴,神州更多一点,有自营车队和外面分的更多一点。我们的逻辑,跟很多合作,做出来的车首先很适合网约车,适合分时。是有一些,不是所有的,有一些是2C,不是2B,这种情况下,按照车为一个载体,我们也提供一个出行服务,比如说买了威马车,你在北京住的,到上海来,在上海提一辆同样的威马车,或者是低续航里程的威马车,跑长途我们可以给你来一个不同的服务,换一个不同的续航里程长的一点威马车,这个续航服务围绕车的载体做的,更垂直一点,不像纯的平台,我们跟纯的平台合作,更多的是说,提供一个更好的体验的产品。
Q19:明年大家会知道新起来的企业竞争会变激烈,产品都上了,我想从销售角度来说,很多地方消费者买下这种车,可能现在新造车企业对于市场的教育不够的,大家更容易信赖像老牌的比亚迪什么这样的企业,他们向新能源车发展,您觉得威马想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想怎么做,需要多长时间,另外一个想简单预测一下明年的竞争情况。
A: 沈总:明年肯定有不少车上市,但是我觉得明年上市主要还是传统车。我们认为,新造车的是友商,跟我们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是零,没有什么好竞争,零加零还是等于零,现在主要面对传统汽车公司,他们明年上的车我们怎么来和他们竞争。我觉得教育方面,一个是我们要有实际行动,包括线上线下的教育,线下主要是在招聘智行合作人,他们其中的一个要求合作的要求,也在他们的地区进行教育、推广,现场更好。
另外,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当然首先要有好产品,但也需要恰当的宣传。宣传的力量很大,比如大家觉得电动汽车爆炸,其实这个我认为汽油车爆炸比电动车爆炸比例还高,只是说汽油车爆炸大家不会去宣传爆炸,爆炸就结束了,电动车只要爆炸一个,中国报道,欧洲报道,美国报道,所以用户会觉得会爆炸。
Q20:想追问一个问题,所有的新造车企业,都在强调2B的业务已经出来,现在已经提到,产品已经开出来了,这一块跟B端的合作正在起步阶段,以后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困难?
A: 沈总:确实我们认为这个市场,没有合适的产品,其实,昨天现场国内几大用车平台都有负责人在现场,我们都在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这个平台开发出来以后,这个车型可以根据大家的要求进行很多变化,并且相对可更靠一些。时间相对短,成本有优势,我的平台是一个成本最高的平台,因为平台包括电子电气架构和核心的技术,这些情况下,我们做针对2B的车型开发,第一个周期相对短,第二个成本相对低,第三个可靠性高,所以我认为这个平台战略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并且我们是一个正向的纯电动平台,不像有一些公司是汽油机去改的。那么,特别是现有的各位专家小伙伴讲的,传统汽车公司有一个优势,但是也有劣势,其实基本上国内的自主品牌和跨国企业也好,其实真正的一个纯电动平台,并不多,包括你看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大家都知道,纯电动车,大的德国巨头,看到它的逻辑就知道,其实是一个汽油车平台去改。这个很正常,像我们如果是一家很大的汽油车企业,上市公司,股民看着我,一大堆固定资产没有好好用不是浪费么?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