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背后的“养牛达人”
张顺是科尔沁牛业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的“牛户经济人”。90年代,张顺开始养育肥牛,2002年,张顺和科尔沁牛业合作,定期供应育肥牛。到了2016年,家里陆续添置了5辆车,雇了2个小工,一年喂上近百头牛,净挣20多万。这一年科尔沁牛业整体销售额约20亿,其中线上爆卖2亿。
30年前,张顺跟着岳父开始规模养牛。每天早上6点、下午3点,张顺和小儿子,加上两个小工,要忙活三、四个小时喂吃喂喝。不仅如此,检疫、驱虫、打针,从进栏到出栏,四季如一日的照料,每一头牛是什么体型、什么花色、什么习性,张顺都能记下,一清二楚。
因此,虽然草原上家家户户都有牛,但像张顺这样规模养牛的不多。“过去主要收入是种地,现在大家干些零工。有的人嫌养牛累,不愿意伺候呗。”张顺咧咧嘴,“养牛的收入那可比种地高多了。”他家院子里,随意地停着辆SUV、叉车、运牛车、货车和种粮食的洒水车。
按照科尔沁牛业的收购标准,超过500公斤以上的牛才可出栏屠宰。一头牛从买来到喂养,需要8个月左右才能长到500公斤,期间要吃上千斤粮食。这样一来,平均每头牛净挣3000多块。如今张顺的小儿子跟着父亲一起养牛,日子过的富足,在他们一家人的带动下,镇子上接二连三开始规模养牛,固定供应给科尔沁牛业。
和科尔沁牛业合作的育肥牛农户有1000多户,张顺只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0年,科尔沁牛业就开始和贷款公司合作,扶持养殖户,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科尔沁牛业也有自己的牛场。像是当地的希伯花农场,占地面积约1100亩,圈养着数万匹牛。除了饲养员、兽医,生人勿进,24小时监控牛的状况。
在这里,一个饲养员平均要管理600头牛。这意味着,他每天要绕着牛圈来回走上百圈,至少有20公里。先进的草料投放机和除粪机省去了养牛的部分辛劳,更多时候,他们要观察这些牛的活动、饮食、情绪。
在甘旗卡镇的加工工厂,这些牛将会经过上百人30多道工序,加工成品,通过天猫等电商渠道和连锁超市,卖到世界各地。
对牛肉进行抽检
“原先停车位都是空的,现在都买上车了,上班要抢车位的。”车间负责人王师傅说,这几年公司快速发展,镇上的人都愿意来这儿上班。
2013年,耗资2000万的智能分割加工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原先在案板上剔骨,现在采用吊剔——牛被吊在设备上进行分割,剔骨变得轻松高效。剔骨之后,通过传送带上的智能感应,每块牛肉自动分配到相应的修割师手中,修割师根据面前电脑屏上的订单要求,例如粗加工或是精修,完成修割指令。
智能分割加工生产线
2012年科尔沁牛业开始了自己的电商业务,并在3年后成立了电商子公司,独立运营。不断试错和尝试推新后,科尔沁牛业把“风干牛肉”、“筋头巴脑”等产品塑造成了爆款,在2015年双11成为了天猫生鲜类目的top3。2016年双11,科尔沁以2208万位于天猫生鲜类目第一。
今年双11,科尔沁食品天猫旗舰店的预售活动已经开始,有满减和1元秒杀,定金翻倍多种优惠。
此外,科尔沁牛业还推出了产品追溯体系。每头牛都被打上耳标号,牛的年龄、体重、入场时间、防疫记录、离场时间等信息都会被采集录入,生成相应的识别码,扫描就可以知道这块肉的从“草原”到“餐桌”的全部过程。科尔沁牛业结合现代化科技,打通线上线下订单数据,用智能化减轻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互联网追溯每一条牛的故事。
转载自:天下网商